1837636048@qq.com
13053063506
欢迎访问:wwwkaiyun.com

找准着力点 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来源:wwwkaiyun.com    发布时间:2024-03-11 22:33:40

  [摘 要]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应把握卓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破解当前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完善培养体系、强化育人政策与环境保障等方面建章立制与实践巩固,逐步的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成效与作用意义重大,肩负着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新时代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稳健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关切以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重大课题。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就做好新时期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具体实际的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培养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找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着力点。

  提升导师队伍能力水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当事人和第一责任人,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过程及质量保证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新时代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能力水平,必须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与任务,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遵循研究生成人与成才、成长与教育规律,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潜心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人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引路者和示范者。

  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坚持把改进和完善研究生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按照分类培养、开放合作的要求,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逐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根据高校各学科专业的真实的情况,系统规划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专业学位等方面及所有的环节的工作,抓研究生教育也像本科生教育一样,有计划建体系,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整合提升行动,慢慢地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全方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发展兴盛之基,而学科专业是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平台基础。因此,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研究生培养的能力素质作为基本指标,尤其要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紧跟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特别是急需和战略发展专业,如集成电路、AI和软件工程等,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一直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提高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质量夯基立本。

  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孕育的重要阶段,是高水平成果孵化的训练与储备。为了加快我国建设世界综合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步伐,必须源源不断地培养高层次特别是在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国家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保障基础。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要从始至终坚持面向世界科学技术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通过打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一批人才梯队,支撑一批国家研究平台,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原创性成果,主动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

  当前,研究生培养门类日益多样,学科结构日趋优化,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从大到强”的转变过程中,如何贴合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研究生教育及过程保障任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导师队伍的责任意识与能力水平有待提升。一是少数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不够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示范引领不够,在建构师生成长共同体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思路举措。二是导师队伍学缘学历结构相对不够合理。部分高校研究生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比相对不高,缺乏完整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与训练,整体学历结构还应进一步调整提升。不少导师的最高学位在本人任教学校获得,学缘结构近亲繁殖现象较为普遍,创新思想和意识不足。三是导师指导学生能力还有待提升。部分研究生导师缺乏良好的保障条件,如支撑研究的学科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支撑,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浓厚的、自发的学术和积极向上努力的氛围,使得研究生缺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实践的锻炼机会,难以深入开展前沿领域创新研究。

  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一是目前高校差异化、特色化办学尚未真正落实到位。高校之间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许多高校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博士点硕士点的设置数,而在人才教育培训方式与社会实际的需求的契合度上考虑较少。二是部分学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教材相对陈旧,使得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材和参考书教材较为缺乏,研究生教材相对陈旧单一,与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等结合不够紧密。三是研究生课堂教学安排和开展相对随意。

  研究生选拔机制尚需健全完善。一是部分研究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近些年由于就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研究生求学目的因素复杂,未能正确理解和真正认识到攻读研究生是为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必须经历的科研训练过程及阶段。二是选拔标准不够统一。在现行研究生考试制度下,各院校为了尽可能扩大招生规模,对研究能力的考核、研究基础的考查不够。由于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导致同一专业不同院校命题标准不统一,不同的招生单位命题内容不同,阅卷标准的宽严程度不一,考试成绩难以量化,分数缺乏可比性。三是复试环节措施不到位。复试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虽然教育部明确强调要加大导师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权重,采取差额复试,但在实际操作的流程中,只有生源较好的院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差额复试。对于生源不足的院校来说,为保证录取足够数量的研究生,复试往往流于形式,生源质量难以保障,培养教育效果注定不够理想。

  激励研究生成长的环境保障要更充分。一是鼓励研究生从事探索性、前沿性、原创性研究的氛围还不浓。学生对那些探索性、前沿性、原创性研究课题存在畏难情绪,表现出兴趣不高、钻研不深。部分研究生论文出于应付、质量不高,甚至会出现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问题。二是研究生实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没有落到实处。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一些已有的实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远远不能够满足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特别是与行业、企业一同建设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挂牌多,还没有正真获得很好的落实。三是破“五唯”后研究生培养与激励机制还不明晰。随着科学技术评价、人才评价破“五唯”政策的实施,如何构建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营造更为合理的人才教育培训环境成为重要课题。目前各高校虽然都在不断探索,但尚未形成新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体制机制。

  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国家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必须在以下四个关键方面瞄准目标、加大力度。

  打造“四有”特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新时代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引导广大导师争做“四有”好导师,提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导师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做学生坚定信念、锻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国家的“引路人”。二要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导师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发挥言传身教作用,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使研究生谨遵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三要提升业务素质。健全导师选聘和招生制度,确保导师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慢慢地加强导师“导学导研”的意识和能力。四要树立仁爱之心。导师既是学业导师,又是人生导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能力卓越的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担当。因此,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学术引领。一是注重思想引领。持续推进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研究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建设和管理,统筹编修遴选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二是突出价值引领。将符合学校定位、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文化特质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统筹融合“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集成体系,激励广大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三是要加强学术引领。增强研究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面向未知未来探索创新的自觉性,使研究生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是研究生的使命,学术责任是研究生的本分。此外,还要加强学风建设,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

  建立激发创造能力的培养体系。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努力探索适合时代要求、符合学校特征,契合学生个性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要严把“入口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把愿意读书、忠诚可靠、德才兼备的好苗子选拔出来。积极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举措。二要严把“过程关”。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尤其要聚焦实践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养,研究制定各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指南,体现研究生教育应有的深度和难度。同时,要加强行业公司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参与度,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三要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让分流淘汰成为新常态,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

  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环境保障。研究生培养是一项长远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企业协同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加大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自主权。按照高校自主、国家引导、市场调节的工作思路,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给予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以便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增设交叉学科门类,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二是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认真落实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要求,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教育培训,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研发项目。三是建立个性化的创新激励机制。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在导师和团队指导下开展研究,充分发掘研究生创新潜能,鼓励研究生自主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提供对应的配套政策和经费,支持研究生为完成高水平研究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产出更多高水平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