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7636048@qq.com
13053063506
欢迎访问:wwwkaiyun.com

新鲜出炉!《报考指南》该怎么看

来源:wwwkaiyun.com    发布时间:2024-02-10 20:27:44

  今天早上,招考办 发布了《2023年广州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报考指南》(下简称《指南》),这本坊间俗称“白皮书”的东西,涵盖了今年广州中考的方方面面,是中考家长是必备神器。

  只不过,如此神器,要等到五月下旬,哦不,今天还只是中旬最后一天,才发布,着实有点晚了。不过好说歹说,今年的发布时间比去年提前了足足1天,《指南》全文也从去年的224页精简到今年的217页,噢耶!

  两百多页的《指南》,让家长读完、读懂、读透,显然强人所难。别说你们,我都没有仔细读过,只是在需要查阅有关信息的时候会打开它,并且找到相关部分的内容做查询。一年也就打开这份文件的次数不多,也就那么两三百次。

  说个题外话,家长们你们看这本东西的时候的感受,你们学习中考各种规则和门道时候的感受,就和你们孩子看课本的感受一样,能理解了吧。

  既然通读全文不现实,对于不同的家长,《指南》又该怎么看?这篇文章是给大家点指引的,不同程度的家长都能找到答案。

  第一部分是一些基本的政策文件、招生批次、录取顺序和投档规定。如果你到今天为止还是小白家长,你应该要搞明白后三者。正文第12页~13页是模拟填报表(13页为中职计划),志愿填报和录取顺序将按照这一个来,这是大家都要清楚的。

  所有关于中考的细致的规定,都能在这里面找到描述。当然内容很多,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在目录里面选取个人需要了解或者再确认一遍的内容,并翻到对应页面查看。

  如果你是纯小白,我更建议你直接看我个平台里面【扫盲】系列的视频,会比枯燥的文字来得直观。比如报考范围的第六点关于外区生录取的描述,我视频详细讲过,考虑外区学校的家长是要明白录取规则,不可盲目填报的。

  而单列出来的【第一批次招生计划报考须知】与【第二批次名额分配计划报考须知】,有报考这两个批次的家长是应该找到对应的内容认真看一下的。比如很多家长会问:第二批次是怎么录取的?还是志愿优先吗?二三志愿还有用吗?答案在最后一点【名额分配计划怎样投档录取?】里面有。

  第三部分,非常详细地解释了中考录取规则。大家日常的问题,比如“多梯度投档”(第四点)、“末位志愿序号”(第十点)、“同分序号”(第八点)、“录取了能否不去”(第十四点)、“学校分数线怎么定的”(第九点)等等这样一些问题,都有对应答案。

  其实到现在此阶段,早早有关注中考,了解过基本规则的家长,都不怎么需要看这部分了。

  第四部分是中职篇,强烈,强烈,强烈建议感觉自己孩子大概率考不上高中的家长认真仔细阅读。接下来我要说一些可能得罪人的话。

  孩子成绩不佳肯定有多方面的因素,学习也不是唯一出路。但恕我直言,这种种因素里面肯定有家长的一部分责任。到了现在,考不上高中如果已成定局,是不是应该及早筹划未来,去了解其他出路?比如中职的“三二分段”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想说,这是你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你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作为父母你有什么期待,家里有什么资源可能日后能提供帮助的,这些你问我?至于学校,学校那么多,你明清楚自己可能考不上高中,一点都不去关注不去考虑?各种主流媒体和机构举办了那么多的线下活动,每次除了高中也有很多中职院校参加,你有没有去参加了解过?

  这些官方文件,避免不了言辞刻板,但有的说的还是特别有道理的。你总不能看都不看就说没用,想都不想就是不知道,然后怪教育局吧?

  什么都不去了解,直接问出一个答案就做选择?能负责任一点吗?孩子到了一所未经考虑就选择了的学校,选了一个想都没想过的专业,成材率可想而知。

  现在这一段时间节点,大多数人起码都应该粗略考虑过自己的志愿选择。这里我是不担心大家的首选目标的,首选目标大家肯定早就关注过他们的校园、招生计划,预测分数等等信息。我需要提示警醒我们的,其实是保底学校的选择。

  每所学校都去看不现实,但建议我们大家看看各批次的招生计划,里面有具体的学校地址,招生计划和宿位,再结合该校往年分数线,看看有没有可能纳入自己的备选学校,丰富自己的志愿。

  有住宿需求的要关注宿位,接受民办的要考虑学费,也能结合这两年招生计划的变化判断某校分数线有没有可能下降(一般扩招较多都会下降)。

  非国内高考班的,则要关注目标学校的招生信息。尤其注意的是,今年很多名校的国际部是单列出来招生的。

  这和往年学校自行操作,不需要填报志愿是不一样的。预测分数,协调好国内和国际方向,以及往下保底的学校,都是一个要注意的地方。

  本周日,我将出席一场省实讲座,给以国际课程为目标的家长分享志愿填报建议,对省实国际课程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扫码亲临。

  学校级别是“国家级重点”的应该相对会更好,然后就是选择正真适合自己的专业了。

  仔细看今年的《指南》,其实多了不少教育部门发自肺腑的,由衷的呼吁。比如这个:

  该赞的地方赞,该敲打的地方就敲打。所以最后用一句家长的话做结尾,日常敲打一下教育部门。

  “这段话感觉好讽刺!平时的成绩和排名学校各种遮掩不给家长,家长如何指导?”